中國時報【朱真楷╱特稿】

政府力推新南向,開宗明義就是發揮新住民力量,培育南向人才;但面對藍營倡議陸外配納《社會救助法》,卻矛盾地反對,與南向精神明顯扞格。這或是綠營一貫的膝反射,但蔡政府若是為反中,不惜犧牲外配權益,這一幕看在東南亞國家眼裡,必然質疑所謂「新南向」,恐非真心合作,而是迴避大陸的假好心。

我國是否應補強社會安全網,讓陸外配納《社會救助法》?從人性、國家競爭力及中央政策看,應正面看待。首先,我國陸外配人數逾51萬,其中30萬人因未取得身分證,被排除在《社會救助法》外。但這群新lica 數位相機討論區住民平均月收不到一般家庭一半,經濟明顯弱勢;處50金鐘獎得獎名單社會底層的多重壓力,更讓「貧窮」容易成世襲。

因此,站在人道與人權立場,若台灣自許文明國家,豈有不伸手拉一把道理?尤其人口素質變化,決定國家競爭力強弱,在新移民子女發展問題屢見不鮮的此刻,引進政府力量補破網,協助新台灣之子成為推升經濟正能量,長遠看應屬利大於弊。

更重要是,蔡政府的「新南向政策」,從總體目標到行動準則,都主張善用第一代新住民語言、文化優勢,參與南向工作,並培育第二代為南向種籽。簡言之,提升外配素質是新南向重要關鍵;而協助他們脫貧離困,不更是首要之務。

只是,綠營凡碰觸兩岸,即便關乎人權,也總是一秒變刺蝟。無論陸生納保或縮短陸配取證年限,嘴巴雖說不反對,身體卻總誠實地阻擋,因而「反中」標籤總根深柢固。

面對修法,因涉陸配,民進黨顯然又2016雙十連假幾天想冷處理。在蔡政府發出新南向號令的同時,這種作為形同自相矛盾;更甚者,對東南亞國家來說,眼見人民遠嫁來台卻得穿小鞋,豈能展現台灣善意。

見微知著,如果蔡政府連照顧落地生根的外配都做不到,不僅無法讓國際相信新南向政策是玩真筆電推薦2016的,更會因此露出「反中」尾巴,讓人看破手腳。

2016雙十連假日期


arrow
arrow

    生活便利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